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彩灯历史

战国时期的灯
文章来源:天翼彩灯post time:2014-04-30 15:44:41read:

我国究竟何时开始使用灯来照明?从战国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表明:我国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进而发展成为灯会。

 

《楚辞招魂》有云:“兰膏明烛,华镫错些。"“镫’’通“烙’’,这说明战国时已有了“灯’’。“镫’字由“金’’和“登”组成,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战国时起,灯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具中不可或缺的照明用具。

 

战国时期的灯以青铜质料为主,另有少量陶灯。这标志着人类利用自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目前的考古实物中,战国的青铜灯,大约有数十件,它们分别出自河南洛阳、=i7峡、河北平山、易县、湖北江陵、四川成都、涪陵和北京等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中。其形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豆形灯、盒形灯、多枝灯、人俑灯和兽形灯。下面我们依次介绍这几种形制的青铜灯:1、豆形灯基本形制为一豆形,由灯盘、灯把和覆碗状灯座三部分组成,在今天,这些工艺已经逐渐进化成为了自贡灯会表演中的各类装饰灯。

 

一般灯盘较浅、底部正中有一尖状突起,供燃蜡之用。如湖北江陵望山二号墓中出土的灯:灯盘外壁作瓦楞状,平底。腹壁和底处.无明显的折棱。柄作竹节状,握手方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与此形制相同的青铜灯,高32.6厘米,盘径21.9厘米,全灯外部满饰以错银菱纹,显得极其华丽精美。

 

2、盒形灯盒形灯分两种。一种外形似球。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折合盖球形灯,高1 5.2厘米,直径21.9厘米,在圆鼓的盖顶有一带转轴的长形纽,纽上端套一小环,于口外有一合页,使器盖可折可合。另一侧有一辅首,其环可与盖上一环拴在一起,使盖不致张开,顶盖的里面中心处竖有一尖状蜡钎;另一种是外形呈扁平的椭圆形状,如解放前在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中出土的一件.其上盖的二分之一部分,有环扣状的合页连接,一半可以向另一半翻折,翻转过来的盖里即为灯盘,盘中央亦有一立蜡烛的尖状突起。

 

据记载,该灯出土时,盘内尚有残蜡遗存。

 

3、多枝灯和人俑持灯这是战国时期青铜灯中具代表性的器形。多枝灯所见有三盏,三盏中有九烛和多至十五个灯盏的。如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十五连盏灯,通高达84.5厘米,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树上有一夔、二鸟、四猴、龙游、鸟鸣,猴耍,情态各异,妙趣横生。灯柱分大小八节,榫口各不相同,安装起来方便而稳固,柱上伸出的曲枝上装饰一群攀枝嬉戏的小猴。树下站立有两个赤裸上身的人,作抛食戏猴状。灯座由三只双身老虎承托,座上镂雕夔龙纹。

 

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银首人俑灯,湖北江陵望山二号墓中出土的人骑骆驼灯,由此可以明白的灯会制作中的各种灯座来源,山东诸诫埠口村出土的人擎双灯和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人漆绘灯。平山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银首人俑持灯,它以银制俑首,通体错金银、眼眶内嵌以黑宝石,服饰上也饰以黑、红漆的图案花纹。俑的两臂张开,双手握一螭。右手漆托一高柱的灯盘,左手双螭纠结,与上下两层灯盘相连。灯盘均作圆形凹槽形,盘中各立三支烛钎。这件灯具把人、灯和灯座、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和艺术装饰。是我国古代一件极为难得的精美实用器。灯通高66.4厘米,显然是诸侯王室中的用品。 、山东诸诚埠口出土的人擎双手青铜灯。铜人作双臂张开状,两手各擎一高柱灯。湖北江陵望山二号墓中出土的人骑骆驼灯,以一骆驼站立的一小方座上,北骑一人,两手肘伸,捧一圆形灯座,上面灯盘的长柄扦入座内,通高l9.2厘米。

 

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跽坐入漆绘铜灯,跽坐人头顶有一偏髻、有簪、束冠,宽腰带,上有带钩。冠带、领口、腰带及灯盘外沿均彩绘。灯盘呈环形。灯盘与柄,通过铆接和榫铆套扣的方法与铜人合成一件完整的器物,通高48.9厘米,盘径23。7厘米。

 

4、兽形灯1976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武阳台出土了铜象灯,该灯以一立象为灯体,象背上置有一盏,盏中有一钎蕊,高ll.5厘米,长l4.5厘米。

 

以上所列举的几件青铜灯具,造型新颖,制作精湛,不仅反映了古代工匠们杰出的艺术构思,而且体现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早期的灯,缺乏人的形象,而且即使有人的形象,也都是俑者,男奴或女仆,这表现了人在自然力面前的自卑,那灯中的俑者除了侍奉的是奴隶主从而表现出一种阶级关系外,他还侍奉的是火神,表现出人对自然的纯真的从属关系。

 

青铜灯从起步至汉代,按其造型可分为四大类:化兽灯、人形灯、立灯、器皿形灯:1、化兽灯化兽灯在青铜灯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发展至汉代,尤为普及。有羊灯、朱雀灯、兽面形灯、雁鱼灯、鱼灯、蛟灯、鹤龟灯、玄武灯、蟾蜍灯、牛灯、凤鸟灯、龙形灯、鹅鱼灯、雁足灯、辟邪灯、麒麟灯等等。这些动物形象,多为祥禽瑞兽,象征吉祥与瑞兆。鹤龟灯寓谓灯长明、人长寿更是意味深长。

 

2、人形灯人形灯亦为青铜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上已发现的有银首人俑灯、铜人擎双灯、人骑马灯、跪人灯、当户锭、人形吊灯、人骑骆驼灯、跽坐人漆绘灯、人骑兽灯、长信宫灯、羽入座灯、七人乐舞吊灯等等。

 

与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出现大量生产劳动者的形象,灯会作文中经常会提到很多著名的古代壁画,这些其实是以作为统治者的陪衬一样,人形灯中的人物形象,身份都很低下,有的甚至是贵族的奴婢,如长信宫灯,造型乃一宫女跪坐掌灯状,宫女头梳髻,发上覆笛(即巾帼),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然而,更多的乃是深目、高鼻的少数民族形象,如当户灯,二胡人半跪擎灯,灯自铭为“当户锭"(当户系匈奴宫名)。

 

3、立灯立灯的造型特点是在树杆(灯柱)上有规律地分层伸出枝条,枝头托灯盘,树杆顶端多置一灯盘,或附顶饰,灯柱下有底座,整个灯酷肖一棵茂盛的大树。灯盘数三至十五不等,多为单数。立灯虽基本雏型较为相似,但通过穿插各种小人物、小动物等装饰细节,使灯具于统一中有微妙变化,饶有一番兴味。

 

4、器皿形灯器皿形灯的造型来源于原器皿的母型,如鼎形灯、簋形灯、豆形灯、奁形灯、耳杯形灯、卮灯等,但对原器皿造型有所突破,根据灯具的个性特点,使之更符合照明功能与陈设功能的双重需要。

 

青铜灯的结构设计,已达到相当水准,现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1、连体青铜灯具,就灯盘而言,有四种结构形式:①豆盘形;②带錾盘形;③圆环凹槽形;④椭圆形,侧有小流嘴。这种灯盘与灯体的连体结构,以简便、牢固、灵活为原则。常见的连结方法,有铸接、榫铆、键、铰链、活轴等。铸接是灯盘与灯体分别铸成后再铸接在一起,如朱雀灯、行灯等。榫铆是灯盘与灯体份别铸成,在灯盘底铸有圆柱状榫,插入灯柄上部的銎孔内,榫上对穿两圆孔,灯柄顶部也对穿两圆孔,承盘后用铜钉铆合起来。也有的是灯柄上端为榫,与灯盘底部的套管相连接。铰链和活轴的连结方法,一般是应用在灯盘做成翻转形式的灯具上。灯盘打开后,是一件实用的照明器具,灯盘合上,又可以成为一件完整的装饰品。

 

2、拆卸、擦洗与携带一些较为大型复杂而又体腔中空的青铜灯具,由于经常被油烟熏烤,需要解决方便拆卸擦洗的问题。因此,这类灯具造型的各主要结构,都采用了分铸套合组装的形式,这样非常有利于拆卸以擦洗里面的烟烬。立灯由于形体较高,灯枝较多,因此灯柱、灯座、灯枝、灯盘等部分分铸,用榫铆方法连结。如十五枝灯,共由大小八节组成,每节皆以榫铆套合连接,榫口各不相同,不会错装。外出携带时拆卸方便,组装起来简便而牢固。

 

3、悬挂青铜灯中有一种较为少见的青铜悬挂灯,之所以少见,是由于灯会与火的轻灵的自由,盖由于当时建筑屋顶较高而油灯亮度极为有限的缘故,故悬挂灯显得不太实用。从已出土的几件青铜悬挂灯来看,形体均较小巧,不太可能悬挂于顶棚之上。比较典型的是湖南收集到的一件人形悬挂灯,长28厘米,通高29厘米。造型由灯盘、人形储液箱、吊链三部分组成。其悬吊的结构形式是设计了三条吊链,吊链下端分别系住人形的两肩和臀部,构成三个等距离的点,使灯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会倾斜.三条吊链上端都与一复钵形灯盖相连。盖顶立一风鸟,凤鸟身上还有一条吊链和吊钩。灯盖、吊链和灯盘三者的位置安排是颇具匠心的。灯盖与灯盘不在一条垂直线上,不会直接受到烟熏和灰烬的污染.盖下三条吊链也不直接与灯盘发生关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投影丽影响灯光的照射。

 

另外,战国时期的陶灯,见于考古报告发表的主要有湖南长沙黄土岭魏家大堆战国墓中出土两件,广西平东银山岭战国墓中出土十五件。其它地方也不会没有陶灯,只是这种灯的形制,与传统的陶豆无异,统统被称作“陶豆”罢了。



TAG: